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6:54 点击次数:53
文/吕永亮中国画传承体系中的临摹研习,历来是笔墨启蒙的重要门径。对于初涉丹青者而言,临摹古本绝非简单的形制复刻,实为构建笔墨认知系统的筑基工程。历代画论多有强调"传移模写"的核心价值,此四字既概括了传统绘画教育的精髓,更暗含了从技法研习到艺术创造的转化规律。
图片
在筑基阶段,择本尤为重要。谢赫六法中"传移模写"位列末席,然其前置五法的领悟皆需通过此道实现。初学者当取法宋元名迹,非惟取其形制精严,更在目鉴真迹过程中培养"目识心记"的审美判断力。如郭熙《林泉高致》所言"凡一景之画,不以大小多少,必注精以一之",临习者当以精研数本代替泛临百卷,通过反复揣摩《溪山行旅图》之皴法秩序、《富春山居》之笔墨节奏,逐步建立对笔墨程式的深层认知。
图片
笔墨技法的纯熟仅为初级阶段,真正的跨越在于对画理的参悟。当研习者能解构范本中的经营位置之理、虚实相生之妙,则达至张彦远所谓"意存笔先"的境界。此时临摹已超越形骸追摹,进入"师其心不师其迹"的转化阶段。明人董其昌临古册页即属此列,虽题"仿某某笔意",实则通过解构古法重构自家笔墨语言,这种"借古开今"的临摹思维,恰是传统画学"通变"智慧的具体实践。
图片
对于成熟画家而言,临摹往往呈现两种向度:或作温故知新的日课修行,或以古法为镜探寻变法契机。八大山人晚年临《兰亭序》,以篆籀笔意入书,化晋人风韵为自家骨相;张大千临敦煌壁画,非求形似逼肖,实为汲取重彩敷色之理。这种"遗貌取神"的临摹方式,暗合石涛"借古以开今"的艺术主张,将临摹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催化剂。
图片
需要警醒的是,临摹研习需把握"师古而不泥古"的尺度。王原祁在《雨窗漫笔》中强调"临画不如看画",道出了目鉴修养的重要性。若止步于笔墨程式的机械重复,则易堕入"泥迹失神"的窠臼。真正的艺术创造,须经历"师古人-师造化-师心源"的完整过程,临摹仅是叩开传统之门的锁钥,而非艺术追求的终点。
图片
纵观画史,凡开宗立派者皆善用临摹而不为所囿。从王蒙"渴笔解索"对董巨皴法的突破,到徐渭"泼墨大写"对梁楷减笔的超越,印证了临摹传统与个性创造的辩证关系。当代画者当以古法为舟楫,在笔墨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激荡中,探寻中国画当代转化的新可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财政部:2025年记账式附息(八期)国债第二次续发行已完成招标
下一篇:没有了